本文共计2037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你是否曾想过,血糖水平升高并非最令人担忧的问题,真正可怕的是糖尿病的悄无声息恶化。实际上,身体已经在向你发出警告,而你却可能毫无察觉?
糖尿病并非一种静止的疾病,一旦失控,它将逐步导致身体机能的衰退。首先出现问题的,往往并非血糖本身,而是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
许多糖尿病患者尽管每年都进行体检、按时服用药物,但最终却一步步接近并发症的边缘。这并非是因为管理不善,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真正的预警信号。
以下四个症状是糖尿病恶化过程中的“先锋”,一旦出现其中任何一个,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就医。
1. 你可能误以为只是视力模糊,但实际上你的眼底可能已经开始出血
众多糖尿病患者反馈,他们发现视力逐渐变得模糊,仿佛有一层雾笼罩在眼前,即便眨眼也无法看清楚。然而,他们往往将这种现象归咎于老花眼、疲劳或睡眠不足。
实际上,这很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初期症状。
持续的血糖升高会损害眼底毛细血管,引发出血、水肿和渗出。
这些变化虽不伴随疼痛或肿胀,但若发生,视力会迅速恶化,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特别是那些患有2型糖尿病超过5年的患者,若突然出现视力模糊,应立即进行眼底检查。
眼科检查能够发现眼底出血点、渗出物以及新生血管。这些迹象表明眼底状况已开始恶化,若不及时处理,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 脚部麻木、肿胀,行走如踏棉絮,可能是神经受损的迹象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感觉脚底像是踩在棉团上,行走时缺乏力量?抑或是夜晚脚部出现麻木、刺痛,甚至灼热的感觉?
这些症状并非微不足道,它们实际上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
糖尿病会损害身体的多个系统,而周围神经往往是首先受到影响的部位。一旦神经功能紊乱,脚部问题便会显现。
最初可能只是麻木和疼痛,随后感觉会变得迟钝,最终甚至可能对伤口没有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糖尿病患者对于脚部的烫伤或割伤没有察觉,直到感染和溃烂才被发现。最严重的情况可能演变成糖尿病足,甚至导致截肢。
糖尿病足并非一夜之间形成,它往往是从“脚麻”这一症状开始的。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脚部失去知觉,或者频繁出现脚部肿胀、行走不稳的情况,务必及时就医,进行神经功能的检查。
3. 排尿如水龙头般涌出,伴有泡沫,肾脏可能正遭遇困扰
糖尿病的一种常被忽视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
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尿量增多、泡沫增多只是因为饮水过多或天气炎热。然而,这可能是肾脏因高血糖而受到损害的迹象。
高血糖能损害肾小球,导致蛋白质泄漏。
在此阶段,患者可能不会感到明显的疼痛,但尿液中会出现泡沫,且这些泡沫不易消散,这是蛋白尿的迹象。
一旦肾病阶段来临,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上升,患者可能会出现水肿、乏力、恶心,甚至高血压的症状。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早期阶段唯一的信号就是尿液泡沫增多。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尿液泡沫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即使没有其他症状,也应检查尿蛋白和肾功能。
4. 体重骤减伴随反复低热,可能是感染在暗中作怪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感染的风险较高。然而,许多人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糖尿病引发的感染并非表现为高烧,而是以低热、乏力以及体重减轻为特征。
这并非一般的感冒,而是由于身体免疫力下降引发的“慢性炎症”。
感染常发生在肺部、泌尿系统、皮肤和牙龈等部位。例如,反复的肺部感染、持续的咳嗽、尿频尿急但无疼痛感,或者牙龈红肿、口腔异味等症状。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受损,感染时的症状往往不典型。体温可能只有37.3℃,但感染却可能已经非常严重。
许多患者都是在体重突然下降、饭量未变的情况下,才被诊断出患有慢性感染,甚至肺结核。
如果你出现了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反复低热、持续的疲劳感,务必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的检查,并在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这些预警不可忽视,尽早识别至关重要,以便及时采取行动“遏制”病情。
糖尿病的真正威胁并非血糖水平的上升,而是当并发症悄然而至时,我们却未能察觉。
文中提到的四种症状,分别反映了眼、神经、肾脏和免疫系统受损的情况。一旦这些症状出现,表明糖尿病已不再仅仅是血糖控制的问题。
糖尿病的恶化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身体逐渐发出警示信号。
及时进行干预、调整治疗方案,甚至住院接受监测,是阻止病情恶化的关键措施。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及早发现这些潜在的危险信号呢?
首先,定期的健康检查不应仅限于血糖检测,还应包括尿蛋白、眼底检查和神经反应的评估。
许多人只关注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却忽视了并发症的筛查。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首先,血糖管理的标准必须明确,关键在于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体现患者过去2至3个月的平均血糖状况,是衡量血糖控制成效的关键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理想的目标是将HbA1c控制在7%以下。
其次,饮食管理不应采取盲目节食的方式,而应确保营养的全面均衡。
不少糖尿病患者为了降低血糖,不敢摄入任何食物,导致营养不足、免疫力降低,反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最后,运动应适度且保持持续性,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
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并有助于血糖的管理,然而应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以防诱发低血糖。例如,快走、游泳、太极等运动方式都是相对适宜的选择。
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但它的治疗关键在于及早发现。
只要能够留意到身体微小的变化,并积极与医疗团队合作进行治疗,许多并发症都是可以推迟发生甚至预防的。
不必害怕去医院,真正可怕的是当身体出现问题时,你却还在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