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纪念馆的灰白色建筑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重。作为我国唯一一座全面展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综合性纪念馆,自1987年7月7日建成开放以来,这里成为了人们缅怀历史、铭记民族不屈精神的重要场所。川观新闻记者亲临现场,通过馆内充满历史沧桑的建筑和遗迹,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脊梁。
一座纪念馆,承载着悲壮与荣耀
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及《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开幕。自7月8日起,这场展览将向公众开放,并作为常设展览长期展出。在1.22万平方米的展厅内,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共同构建了一条时光隧道,带领观众穿越历史,感受那段悲壮而又荣耀的岁月。
根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介绍,本次展览采用了多种现代化的展示方式,将一系列珍贵的文物、档案文献、历史影像、艺术品和历史场景全方位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展览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四点:
首先,展览着重展示了1931年至1945年间的14年抗战历史,全面展现了在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生存、民族的复兴和人类的正义而战的壮丽篇章。其次,展览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其在捍卫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和反抗外来侵略方面的坚定立场和勇敢精神。第三,展览强调了我国在抗战中的东方主战场地位,展示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最后,展览致力于讲述抗战故事,深入挖掘细节,通过实物证据来展示伟大的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
据悉,本次展览还通过新解密的档案和新征集的文物,展现了抗战英雄和烈士的爱国情怀和精神力量。7月8日,川观新闻记者将带领各位网友一起参观中央档案馆保存的赵一曼档案。赵一曼,原名李坤泰,是一位来自四川宜宾的女英雄。
走出纪念馆,步行百米便可到达宛平城。城墙历经沧桑,砖石上弹痕累累,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这些弹痕是“七七事变”时侵华日军炮弹和枪弹留下的痕迹。
在川观新闻记者停留的三十多分钟期间,每过几分钟,就会有骑自行车的市民停下脚步,紧急刹车,举起手机对着弹痕拍照。有的人将镜头拉近,用手指轻轻点击屏幕上的弹孔;有的人拍摄完毕后,便陷入沉默,静静地站立,目光投向卢沟桥的方向。这种沉默中所蕴含的情感,比千言万语都要沉重。
7日下午,记者于宛平城南侧观察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该园于2000年7月落成,园内设有38座柱形铜质雕塑,每座雕塑直径达2米,高度为4.3米,重量约6吨。其中,位于中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尤为引人注目,它由巨型花岗岩和破碎的侵略者战争机器残骸铸成,寓意着正义终将战胜,所有侵略者都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