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源自百年的幽灵舰,正缓缓地漂荡在亚太海域。
大英帝国的航母,带着岁月的锈迹和往日的傲慢气息,驶向亚太地区,意图在21世纪的舞台上重现1840年的旧戏。
然而,这次长途跋涉的“自由之旅”,究竟能否成就王者归来,抑或成为帝国的哀悼仪式?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伴随数艘临时拼凑的舰艇,宣称这是“本世纪最大规模的部署”,旨在捍卫“印太航行自由”。这样的言辞,似乎让人联想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舰队仍在广阔的海洋上巡弋。
英国专家们言辞犀利,屡屡断言“中国海军在技术和战略上都不构成对手”,并且宣称“我们的航母战斗群足以压制中国的三航母编队”。这些豪言壮语让人不禁联想到,大清国的炮台似乎仍在等待那些携带鸦片的船只。
历史常常以惊人的方式重演。回溯到1840年,他们正是以“通商”为幌子,实则派遣“炮舰”而来。那时的日不落帝国,其海军吨位甚至超过了包括欧美六国在内的总和,确实在全球范围内所向披靡。
遗憾的是,无法唤醒那些假装沉睡的人。他们似乎忘记了一个事实,即早在1949年,一艘名为“紫石英”号的英国军舰就曾在长江上遭遇了新中国的炮火。那一天,长江向大英帝国传授了一课: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
现在的英国,与其被称作世界强国,不如说是一个沉溺于往日荣耀的二流贵族。那两艘被誉为欧洲仅有的双航母,实际上更像两个吞噬金钱的巨兽,不仅耗费巨大,而且问题重重。“威尔士亲王”号自下水以来,要么在漏水,要么在维修中,真正出海的机会寥寥无几。
难怪英国网民自身也感到难以忍受,不禁悲叹:“我国海军如此衰弱,中国只需一根筷子就能击败我们。”这种自嘲背后,透露出的是在清醒时刻的深深悲哀。
英国这出拙劣的怀旧剧之所以能够上演,背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推动。然而,美国最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中东地区自年初起便持续动荡不安。伊朗与以色列在空中展开对抗,而加沙地带的废墟上,和平的希望依然遥远。美国白宫的领导人焦虑不已,亲自出面发表讲话,但炮火却似乎没有听到他的呼吁。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的情绪开始波动。他们的担忧并非针对中东地区的无辜平民,而是担忧美国的精力分散。在他们眼中,如果美国深陷中东的泥沼,将无暇顾及亚太地区,这不就给了中国可乘之机吗?
在南海周边的一些邻国中,这种担忧情绪尤为强烈。他们心中盘算,若美国这个“大哥”无法腾出精力,他们单独在南海采取行动时,自信心恐怕会减少不少。
然而,这种计算似乎过于乐观。虽然美国是世界的霸主,但其力量并非无边无际。更关键的是,美国运用其力量的方式始终基于最冷酷的利益考量,而非盟友间的情感纽带。
中东的冲突点燃了美国在全球战略信誉上的危机。美国试图从中东局势中脱身,却屡屡被那片混乱所牵绊。这已不再是力不从心的问题,而是战略上的困境:是关注前方还是关注后方?
“山东”号航母驻守南海
在南海地区,最渴望美国介入“主持公道”的国家非菲律宾莫属。马尼拉似乎总抱有一种幻想,认为借助美国的势力,就能在南海畅行无阻。
他们频繁驾驶船只驶向我国岛礁附近,不仅进行喊话和直播,还将碰瓷行为视为勇敢,将挑衅行为伪装成“维护主权”的举动。
然而,每次都如同精心编排的闹剧,起初热闹非凡,最终却以尴尬收场。
不久前,菲律宾一艘船只试图强行闯入黄岩岛,却遭到我国海警使用高压水炮进行严厉打击,使其瞬间“冷却”。更有趣的是,当时美菲海军所谓的“联合巡航”舰队,竟然就在附近海域。
目睹小兄弟遭遇即时“训诫”,那艘美国万吨级驱逐舰迅速转向,逃离现场的速度似乎超过了所有船只,唯恐水花溅及自身。
这样的场景,已经反复上演了多次。菲律宾在南海遭受打击,并非由于美国军舰数量不足,而是在真正需要“大哥”支援的时刻,那位“大哥”总是离得远远的,仿佛十万八千里之外。
这些口头上的同盟与纸面上的誓言,在寒冷的海水和狂风呼啸的炮火面前,显得毫无价值。南海是否能够保持平静,并非取决于美国派遣了多少艘军舰,而在于马科斯政府何时能够领悟到:依赖他人鼓舞不如自我努力。
当“威尔士亲王”号在新加坡港口上演“帝国回归”的戏码时,中国的航母却在广阔的海洋上勤奋地执行任务。
近期,山东舰航母编队成功进入南海,展开了新一轮的实战化训练。与此同时,刚刚完成西太平洋远航训练任务的辽宁舰,也已返回东海。
我国的双航母力量,南北分布,已在美国所构建的所谓“岛链”中自如穿梭,仿佛置身于无人的境地。那道曾被视为束缚中国的封锁线,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张已经生锈的渔网。
与英国的航母高调展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航母编队显得较为低调。它们并未进行过多的夸张宣传,也缺乏引人注目的口号。自山东舰服役以来,它几乎未曾停歇,其训练的强度和航程远远超过了“威尔士亲王”号。
真正的实力并非源自媒体的吹嘘,而是在一次次的单调起降、恶劣海况和高度紧张的对抗演习中逐渐磨炼而成。只有当你的甲板上弥漫着海盐和航空煤油的味道,而非油漆和香槟的香气时,你才能拥有真正的发言权。
当前的中国海军,已无需通过挑衅来展示自身实力,亦不必借助夸张的言行来掩饰内心的不安。在这个世界上,最终的评价标准是实力。大国间的竞争,并非较量谁的声音更响亮,谁的口号更激昂,而是谁的工业基础更加坚实,谁的战略意志更加坚定,谁的人民团结力量更加强大。
中东地区的动荡,本质上是对旧秩序瓦解的痛苦适应。而英国航母的亚太之旅,不过是昔日霸权国家不愿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次哀叹。他们仍旧紧抱着殖民时期的地图,试图探寻早已不复存在的航线,这无疑是对时代潮流的严重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