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推出“蚊子分布图”,揭示蚊虫密度最高的区域。
在炎炎夏日,除了高温让人难以忍受,蚊子更是让人苦不堪言。随着气温的上升和湿度的增加,蚊虫的活动也迎来了高峰。那么,今年四川的蚊子密度如何?四川的“蚊族巨头”是哪种蚊子?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地防范蚊虫呢?
7月1日,四川省疾控中心联合四川省发布机构,共同公布了今年5月的“蚊密度地图”和防护指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蚊子地图”正式发布
蚊虫密度与往年相近
图:四川省蚊虫密度分布图
为了解读这份“蚊子分布图”,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关键概念:
什么是“蚊密度单位(只/夜)”?
蚊密度单位指的是在1个监测单位(例如1个诱蚊装置、1个调查点或特定区域)内,经过一个夜晚所捕获或观察到的蚊虫总数。这一监测工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掌握辖区媒介蚊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为有效开展虫媒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根据数据:
蚊子的密度与近两年同期平均水平大致相当
这表明今年的蚊子密度与往年保持在一个相似的水平。
辨明敌首
四川蚊类三大家族
目前,在四川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蚊种包括库蚊、按蚊和伊蚊,它们被戏称为“蚊界三大家族”。
四川地区常见的蚊子种类是致倦库蚊,这类蚊子在蚊子家族中占据重要地位,体色通常为黄褐色,喙部没有白色环带,翅膀上的鳞片紧密排列,呈褐色。致倦库蚊主要活跃在3月至11月期间,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与之同属的另一种蚊子——三带喙库蚊,体型略小,显著特征是喙的中部有一白色环带,它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者。这两种库蚊的叮咬活动高峰期通常出现在日落后的一个小时和日出前。图示为四川疾控提供的致倦库蚊。
中华按蚊是四川地区最普遍且极具威胁的按蚊品种。这种蚊子的体型适中偏大,体表呈现灰褐或棕褐色。雌蚊的触角基段呈蓬松状,并带有明显或不明显的白色环带,腹侧膜上有一个“T”型深色斑纹。中华按蚊的活动高峰期在7月至10月,它是我国广大平原地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这种蚊子通常在黄昏时段活跃,并寻找吸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