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事分析人士指出:即便非最先进四代机,亦能击败中国歼-20,条件是采取特定战术
在2024年夏季,美国前海军专家埃里克·维克伦德的一番言论在军迷群体中激起广泛讨论。他提出,只要成功绕至歼-20战斗机后方,即使是较为老旧的四代机也能轻易将其击落。
根据维克伦德的观点,歼-20所自豪的隐身性能并非无懈可击,尤其是其发动机尾部存在热信号泄露的问题,这为敌方提供了可利用的漏洞。
面对这样的质疑,中国空军并未进行辩解,而是在今年年初迅速推出了升级版的歼-20。该升级版对尾部设计和发动机进行了优化,有效解决了这一被视作“软肋”的问题。
一时间,赞声与讽刺声此起彼伏,对于中国的歼-20,一款凭借隐身技术和超视距打击能力而成为顶尖五代机的存在,竟然会被这样的四代机击败,实在让人难以置信。那么,它的自信来源究竟在哪里?
维克伦德的论点实则直白且简单:直接攻击你的弱点。
他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隐形战斗机并非全方位无死角。以歼-20为例,其引以为豪的隐形性能主要集中在前机头,雷达反射面积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一旦转向,其尾部情况就有所不同。发动机喷口、高温尾流以及复杂的金属结构,在雷达和红外探测器的观察下,显得较为显眼。
特别是装备了WS-10C发动机的歼-20战斗机,其尾部特征尤为显著,与美国的F-22在喷口设计上的复杂程度相比,显得更为直接。当歼-20以高速飞行时,其尾部的“火焰”会更加旺盛。
维克伦德认为这股火焰正是西方四代机的机会。他特别看好日本的F-15J,该机配备的AN/APG-82雷达被誉为“千里眼”,其探测距离可超过200公里。
正面挑战歼-20几乎无望,然而若能绕至其后,瞄准那信号明显的尾部,锁定成功的几率将大幅提升。这样的策略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但问题在于,F-15本身不具备隐身性能,如何才能悄无声息地绕到其背后呢?
维克伦德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使用F-35。他构想了这样一个场景:“大哥”F-35作为指挥官,利用其强大的传感器在远处探测到歼-20的位置,并通过数据链将实时坐标发送给埋伏在远方的F-15。
这些第四代战斗机一旦获得目标坐标,便直冲歼-20的尾部,发射一枚AIM-120导弹,使命即告完成。所谓的“F-35负责锁定,F-15负责打击”的战术配合,正是他论断的支柱。
企图“绕后”纯属空想
维克伦德的“绕后”策略在图纸上看似完美,但一旦投入实战,恐怕连最基本的行动都无法实施。现代空战早已不是一对一的较量,而是整个作战系统的对抗。你以为只有一架歼-20在空中游弋吗?
歼-20配备有顶尖的雷达与电子战系统,在视距能力上远超所有四代战斗机。其携带的PL-15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远超F-15所使用的AIM-120导弹。这意味着,当F-15还在赶路、计划如何进行侧翼攻击时,歼-20早已处于其打击范围之内。歼-20飞行员仅需在雷达屏幕上观察“敌机红点”,便能在敌方攻击范围之外逐一击落目标。
歼-20的作战能力并不仅限于自身,其背后还配备了空警-500预警机等先进的“天眼”系统,以及地面雷达网络和广泛覆盖的数据链路。
对于歼-20来说,整个战场如同被一层无形的透明幕所覆盖,任何四代机若想在如此严密的网络中尝试隐身,企图接近歼-20的后方,无疑是痴人说梦。
事实揭露了真相,在2024年的一次中外联合演习中,一架欧洲“台风”战斗机企图实施绕后战术,但刚进入150公里范围内,歼-20战机的雷达警报便响起,迫使对方无奈放弃。
当一项战术设想在现实中暴露出众多缺陷时,人们自然会对其提出者的动机产生怀疑。
众多评论家直言不讳地指出,维克伦德在谈论歼-20的同时,其言辞实则处处涉及F-35。他将F-35誉为“空中指挥官”,目的在于为这款昂贵且技术复杂的战斗机争取更多订单。
鉴于F-35在国际军售市场存在不少争议,维克伦德的理论恰好为美国盟友提供了继续投资的借口:购买F-35后,你们手中的旧飞机也能重获新生!这实际上是一种旨在维护美国技术霸权地位的说辞。
随着歼-20的发展势头日益迅猛,西方国家感受到了切实的压力。面对这一局面,他们不是直接承认对手的强大,而是选择寻找一种“理论上的”缺陷来凸显自己的优势。
然而,有关“只要锁定尾部就能击落”的说法,遭到了众多网友的嘲讽,被比作“先将拳王的手脚束缚,然后让普通人上前痛击,最终宣布普通人获胜”的荒谬论调。这种观点完全脱离了现实,是一种诡辩式的推理。
有网友调侃道:“信不信,我连石头都能砸毁任何战斗机,前提是它得停下来让我砸。”
面对外界的嘈杂声音,中国空军始终以独特的方式应对,他们不进行争辩,也不起纷争,只是通过实际行动让所有的质疑显得微不足道。在维克伦德言论引起热议不久后,改进型的歼-20便逐渐显露头角。
在2025年的年初,一款升级版的歼-20战斗机正式公开展出。最显著的改动发生在其尾部设计上,原来的圆形喷口已被更改为具有锯齿边缘的款式,并采用了先进的吸波材料。在航展的阳光下,这两个一度被比作“火炬”的喷口几乎变得难以察觉。
然而,这只是其外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