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大米进口额较去年同期增长86.8%,这一显著增幅引发了关于大米消费流向的广泛关注。那么,究竟是谁在消费这些进口的大米呢?
中国近期悄然增加了大米的进口量。仅在今年1月至5月间,全国大米进口量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6.8%,尤其是5月份,增长幅度高达77.6%。
这一变化非同小可——以吨为单位,这相当于实打实的万吨级增长。此举不仅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恐怕连邻国日本也会感到震惊。
日本近年来粮食自给不足,同时坚守着高关税壁垒,将WTO的配额视为神圣不可侵犯,迄今为止仅从韩国进口了2万吨大米。
而韩国,则不得不向我们购买大米。
你吃我的米,我吃你的米,最终谁的碗里更实惠,谁就会笑到最后。
那么,中国为何突然对“买米”表现出如此热情?是我们粮食不足吗?还是口味发生了变化?都不是。真正推动这场进口潮的,是一场实际的全球粮价套利游戏。
审视全球大米市场的动态。依据美国农业部与国际谷物理事会的数据,2024至2026年度全球大米产量持续上调,库存也在稳步上升。此外,印度在2024年解除了对大米出口的限制,使得全球大米市场顿时竞争加剧。
价格战愈演愈烈。东南亚的主要大米出口国开始激烈竞争:越南碎米价格同比下降20.1%,泰国香米价格更是跌至近两年来的最低点。印度5%碎米的到岸价格,仅相当于国内同品质大米的60%,这样的价格差异,无疑令人心动。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中国市场上的进口大米价格开始不断下降。今年3月,进口大米的平均价格为3545元/吨,同比下降17.2%,这一价格已明显低于华南港口的本地大米价格。简言之,购买进口大米比使用国产大米更加经济实惠。
有人或许会疑问,中国难道不是稻谷的主要生产国吗?确实,中国目前拥有超过1亿吨的稻谷库存,这一数字占据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然而,这些库存主要用作战略储备和政策调控工具,其价格并不低廉。
特别是在地方储备轮换的高峰期,进口大米成为了灵活调节市场供应的一种手段。
观察国内市场,一季度稻谷最低收购价拍卖的成交率仅为1.4%,这表明企业和市场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进口大米,而非动用价格较高的储备粮。
企业并非不明智,他们会选择更便宜的产品,这是市场直接的选择。
实际上,从粮食的整体结构来看,大米是少数“逆势增长”的产品。一季度中国粮食总进口量下降了40.8%,玉米和小麦的进口量几乎减半,但大米却逆势增长,独领风骚。
这表明,大米进口并非因为短缺,而是由于其显著的性价比优势。
从进口来源来看,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这五个国家贡献了超过九成的进口量。其中,越南和印度的进口量增长尤为明显。印度去年同期的进口量几乎为零,而今年已接近10万吨。越南和泰国之间的价格战也是在与印度的竞争中展开的,这场竞争,任何一方都不愿错过中国这个庞大的客户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大米的出口并未完全停止,一季度仍出口了21万吨,出口目的地包括韩国、土耳其、埃及等国家。
中韩之间的粮食循环颇具讽刺性:韩国从中国进口大米,然后将自家的昂贵大米出口到日本——这是“出口是外交,进口是生意”的典型例子。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除价格因素外,还为大米进口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自今年起,人民币汇率在7.15至7.21区间内波动有限,这减少了进口的不确定性,促使企业更倾向于签订长期合同和大量采购。简言之,汇率的稳定使得贸易活动更加大胆。
在国际货币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的汇率稳定反而成为吸引海外粮食出口商的关键保障。众所周知,商业活动依赖于确定性,而中国的确定性正是他们信心的源泉。
实际上,这股“买米热”并非源于我们无法负担国产米,而是基于全球市场的套利策略。进口米价格低廉、质量可靠、汇率波动小、政策无障碍——这些都是其现实的优势。
有评论指出,“中国正在买空世界”,但这并不夸张。从总量来看,我国大米进口仍处于健康可控的水平,但在全球市场的定价权上,中国正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更重要的是,这反映出中国在全球农产品配置能力上的提升,以及寻求资源、价格、政策之间最佳平衡的努力。通过更低的价格确保国内供应的稳定,并利用国际资源调整市场结构。
这种策略并非出于短缺,而是出于适宜。这是一次主动的出击,而非被迫的妥协。本质上,这是一种更为理性的全球参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