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多年后,B-2A轰炸机再度彰显其作为隐形轰炸机的战略重要性——悄然无声地突破敌方防空体系,对关键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把握战场主动权。因此,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浮现——到了2025年,我国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如B-2A般的先进隐形轰炸机所带来的挑战?
▲B-2A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能力
这一现象引起了美国军方的极大关注。经过多年的兵棋推演和战争模拟,美军对此的信心逐渐减弱。对于伊朗这样防空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B-2A几乎可以自如地穿梭,其航线规划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力求减少穿越其他国家领空)。然而,面对一个拥有大量隐身战斗机、反隐身雷达,并构建了全球最强大的反隐身作战体系的国家,B-2A不得不格外小心。在战术上,这表现为必须精心设计航线,竭力避开反隐身雷达的探测区域,并确保攻击目标处于有效攻击距离之内。
▲对B-2A战机的担忧已长达数十年之久
以2021年兰德公司进行的兵棋推演为例,该推演指出,从迭戈加西亚出发,经南亚发起突袭的路径已变得不可持续。实际上,选择从关岛起飞,穿越巴士海峡南部,秘密进入南海,然后转向北方低空深入目标区域进行模拟。即便在仅考虑可能遭遇歼-10C巡逻和反隐身雷达部署存在明显缺陷的情况下,四架B-2A战机仍成功向预定目标发射了隐身巡航导弹。若是在二十年前或十年前,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引起普遍的担忧,但在四年前,这一情景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而如今,这种情况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被广泛嘲讽。
▲过分关注歼-10C略显片面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升空地点的选择。以伊朗遭受B-2A轰炸为例,真正的攻击源头很可能是美国本土,目的是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一旦迭戈加西亚和关岛成为B-2A驻扎的常规地点,它们将变得易于被监视,从而失去了隐秘突袭的能力。实际上,B-2A必须从美国本土起飞,经过多次空中补给,才能抵达东亚,并开始规划详细的飞行路线。然而,随着我国海军和空军的日益活跃,对空监视的范围不断扩展,那些不具备隐身特性的加油机若要避免被发现,就必须将加油地点设在较远的后方。这对B-2A的飞行距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空中补给虽非难题,却对加油机构成挑战。
接下来是数量方面的考量。B-2A目前仅有20架在役,扣除那些状况不佳的,实际上可投入使用的最多仅有15架(在此次针对伊朗的行动中,几乎全部出动)。即便这有限的机队全部出动,并得到更大规模加油机编队的支援,成功抵达预定战场,也无法对一个大国造成决定性的打击——实际上对伊朗的6架B-2A仅对核设施进行了轰炸。兰德公司分析认为,即使未来100架B-21完全投入使用,再加上现有的20架B-2A,也难以满足如此巨大的战略需求。
随着B-2A时代的落幕
最终,也是最核心的技术挑战在于,90年代推出的B-2A型飞机,可以被视为那个时代隐身战斗机的升级版——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实际上是“五代半”战斗机。然而,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B-2A在侧向和后向的隐身性能并不理想。相较之下,歼-36之所以被视为跨时代的六代机,不仅是因为其机动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还因为其实现了全方位的隐身技术。中航工业掌握了这一核心技术,对于反隐身作战的理解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即使B-2A如何努力挣扎,也难以实现高效的突防。至于B-21,等到它正式投入使用,歼-36可能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届时谁将防御谁,还是一个未知数。
▲若缺少歼-36和歼-50,B-21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B-21的技术理念源自“升级版B-2A”,其是否能够实现全方位隐身尚不得而知。然而,歼-36的设计理念却十分明确——相较于担忧B-2A和B-21的潜在威胁,我们更应该关注歼-36可能带来的威慑。事实上,全球范围内,除了中国,真正出色的反隐身雷达并不多见。值得一提的是,尚未走出国门的歼-20A,其实际性能可能被低估了,这款隐身战斗机未来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