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

各地深入展开违规吃喝专项治理,直指权力寻租、公款浪费等顽疾,这是端正风气、严明纪律的必要举措。然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却出现了“过度解读”,将“禁止违规吃喝”错误地等同于“禁止一切吃喝”。这种做法属于懒政行为,是形式主义的变体,不仅损害了商家的利益,也使民众的生活失去了活力。

整治违规吃喝的目的是为了遏制腐败,强化党的作风建设,而非抑制生活的烟火气息;从来都只有“禁止违规吃喝”,没有“禁止正常吃喝”的说法。不论采取何种整治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制止违规吃喝的恶习,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提升。所有的整治措施,都是通向这一目标的工具,而非简单禁止正常餐饮,不考虑民生地盲目行动。

违规吃喝并非仅仅是“聚餐”,而是“四风”滋生的土壤、腐败萌芽的温床——公款宴请背后隐藏着权力寻租,酒桌上的应酬则掩盖着利益输送,“推杯换盏”之间,纪律底线被破坏,权力公信力受到侵蚀。党中央通过八项规定切入党风廉政建设,正是以“小举措”带动“大成效”,控制少数人的行为,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这是自我革新的表现,也是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

对于“不吃不喝,经济不活”“经济要搞活,纪律要松绑”等错误观点,必须予以澄清,党性和党的纪律不容“放松”。这些“歪风饭局”侵蚀的是公共信任,破坏的是政治生态,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彻底根除。

正常的餐饮活动是民生的基础、人性的温暖、经济的动力。2024年,我国餐饮收入超过5.5万亿元,支撑着超过3000万从业者的生计;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店、家庭聚餐、朋友聚会,都是生活常态和市场活力的体现。当然,一些依赖“舌尖上的腐败”而一时繁荣的餐厅和饭店,可能会受到影响。这类餐厅也需要回归“实惠”,通过优质服务重新吸引顾客,这正成为行业健康升级的契机。

原本应精准施策的“手术刀”,在一些地方却变成了“乱挥的大锤”:无论是聚餐还是宴请,都要审查和干预,“一碗面”也可能面临高额罚款,即使是自费邀请两三个朋友聚会也不行,普通党员干部在吃饭时也战战兢兢。这种“层层加码”的做法,看似积极,实则是对政策的误读、对民生的忽视,用简单粗暴取代了精准治理,用形式主义掩盖了能力不足。餐馆客流减少,不仅失去了烟火气息,还影响了服务员工的工资、养殖户的订单、供应链的循环……层层加码的后果,最终压在了劳动者的肩上。在整治工作中,必须确保“精准”施策,明确界定“红线”、“绿灯”和“尺度”。首先,“红线”需准确锁定违规行为的焦点,对于公款赞助的奢华宴会、以酒桌为媒介的利益交换等行为,必须坚决打击,对违反纪律者一经发现立即处理;“绿灯”则应点亮日常生活的温馨场景,如自费家庭聚餐、合规的商务宴请等,这些是应当受到保护的区域,亲朋好友的小酌、街头巷尾的闲聚,这些构成了生活本真的烟火气息。“尺度”则在于界定行为的边界,严格管理但不至过于严苛,纪律的锋芒指向的是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问题,而不是私人领域内的普通人情。如果将“严格管理”误解为对个人宴请的过度干涉,以至于连个人饮酒也要频繁使用“红牌”,那就本末倒置了。当然,即使是个人举办的宴会,也应保持“小酌怡情、不影响正事”的原则。

在各地执行过程中,需严格区分违规餐饮与合理餐饮需求,既要坚持“对腐败零容忍”的原则,也要维护“烟火气不熄”的民生底线。一方面,必须全面严格执法,对公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宴请、餐饮浪费等不良风气一经发现立即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对正常消费活动给予绿灯,让市民能够享受美食,让城市充满生机,让社会关系更加温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